当前位置: 东方奢品网 > 名车 > 车市 > 正文

六月淡季车市低开平走 终端零售大幅下降

http://www.eastshepin.com时间:2012-07-05 09:50来源:新华网新版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每年的6至8月都是厂商比较头疼的销售淡季。然而,与去年厂商所感受到的“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相比,今年6月份就显得异常难熬。一方面是厂家销量的下滑,一方面是经销商库存压力的增大,6月车市呈现出低开平走、销售下降的局面。



    六月车市低开平走 终端零售大幅下降

    车市低开平走销售下降较大

     与往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所不同,今年的乘用车市场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退出后,上半年始终处于平淡期,自去年12月到今年1月的连续两个月的拉动式销售使厂商库存处于较低水平后,春节过后的2至4月厂家销量同比大幅增长,随着也带来经销商的库存压力逐步加大。

     据全国乘用车行业相关协会透露的信息显示,6月初,国内乘用车销量走势较低。其中第一周的厂家销量同比下降6%,环比下滑1%,第二周同比增长8%,但环比下降3%。对于这种现象,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5月的月末销量略微超越预期,原本市场预计的大幅减压库存在月末没有出现,因此6月初的厂家销量偏低属正常情况。此外,虽然目前经济政策利好预期较大,但车市终端经销商库存等压力较大,所以纵观6月来看,乘用车销量环比还将呈现下降的局面。

     另外,从相关机构对终端零售的调查结果看,2月下旬以来的车市零售相对不理想,3月的零售依旧较低迷,4月下旬受各地车展和假期的影响终端车市销量有所升高,但至5月份终端零售逐步回落,6月初的零售出现严重的低迷,中旬的恢复也不明显。

     “尽管5月车市零售到100万台,环比4月增长3%,数字比较好看。但这样的零售增长有很多的异常促进因素,基础不稳固。”业内人士分析称,6月上旬的厂家零售充分体现市场需求仍旧疲软。6月上旬的零售相对5月上旬大幅下降21%以上,而且也远没有达到4月上旬的零售水平。6月中旬的零售相对平稳,环比5月下滑趋势稍缓,降幅在15%左右。“6月的零售低迷首先是经济环境依旧没有好转,油价下降刺激消费信心的效果极不明显。此外,厂家促销与经销商库存压力带来的自救式促销,让消费者感觉市场价格不稳定。”

    救市政策争议与必要并存

     事实上,在结束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后,今年国内车市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尤其是自主品牌所处的入门级市场面临严峻的负增长压力。因此,近段时期不断有消息透露的汽车行业相关刺激政策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此次政策的推出业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不少业内人士期待市场自然调整,希望通过在无政策刺激下的行业阵痛,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不少期待政策救市的厂家和经销商,对于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颇有微词,认为其力度不足已转变下滑的汽车市场。“汽车节能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都出台了,汽车下乡政策或将出台,但从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对市场销售的刺激作用不大。”采访期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在5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决定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以及最近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了2012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车辆范围及补贴标准。可从实际情况来看,两个政策对目前汽车市场的拉动作用有限,首先节能补贴虽然最大程度的利好乘用车市场,但入围车型的公布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对于眼下淡季的汽车销售市场作用有限,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更被外界解读为,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对车市刺激作用有限,该补贴政策不是以追求销量为主,更多是为了平衡汽车市场发展,保持市场稳定。“这次以旧换新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商用车,所以尽管补贴标准提高了,但对于乘用车来说意义不大。”

     据了解,对于有限的刺激,不少汽车厂家和经销商把市场的救命稻草押在了或将出台的汽车下乡政策上。“从市场购买力趋势来看,三、四线市场的潜力在逐渐爆发,而这个县乡级市场正好契合汽车下乡政策。”业内人士预计,如果汽车下乡政策在下半年尽早出台,并将补贴内容侧重于乘用车的话,或许会拉动下半年乘用车市场的整体销量,但如果该政策出台较晚或其补贴内容力度不够,则下半年的汽车市场走势还很难预料。“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各方利益博异的结果,就目前汽车市场来看,确实需要有政策拉动消费、提振信心,但政策出台后是叫好声一片还是争议不断,还是要等具体政策出来才知道。”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汽车行业救市政策争议与必要性并存的局面,或许将会让之后出台的相关政策变的难以预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东方奢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